8月8日,成都大運會落下帷幕,成都大運會作為一項體育盛事,不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是城市形象和科技創新的展示窗口。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按照相關要求,指導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49個大運會場館及配套項目的高標準、高質量設計建設,一座座新建場館成為城市新地標,一個個既有場館精彩蝶變,開啟了一屆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的世界大運會。
共享人文設計理念
大運會場館設計梳理運動、建筑、場景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拉開一場建筑設計盛宴。一是構建生態惠民新樣板。貫徹“建設公園城市”和“以賽謀城”的發展戰略,推行場館設計、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模式,將賽事功能需要與賽后綜合利用有機結合,形成了“場館與城市共用廣場、停車資源,共享綠化、室外場地,共建主要設備”的可持續綠色發展理念,為市民提供體育與生活無邊界的城市會客廳。二是樹立城市文化新地標。將“太陽神鳥”、川劇、蜀繡、蜀錦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場館設計,向世界展示當代城市精神與民族文化自信。簡陽文體中心體育館設計建筑立面造型的靈感來源于非遺文化“瓷胎竹編”工藝;東安湖圖書館(大運會主媒體中心)用現代建筑語言營造“東安書院”的東方意境;高新體育中心疏密有致、舒緩靈動的建筑表皮是對傳統“蜀錦”肌理的抽象表達。三是創造賽場環境新體驗。深入研究空間尺度,對場館進行解構、重組,內裝風格契合場館自身氣質,讓觀眾由內而外感受大運會風采。東安湖主體育場首創4萬座“看臺碗”形式,形成看臺連續空間,打通場內場外的視線走廊,讓觀眾在場內能望得見雪山、看得見東安湖。
突出綠色低碳環保
綠色是成都大運會的鮮明特色。場館建設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49個賽事場館僅13個為新建,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超過70%場館為既有建筑改造升級。一是讓場館更低碳。大力推廣綠色節能措施,多功能體育館設置雨水回收系統,降低雨水對建筑影響的同時,為周邊綠化澆灌、道路沖洗提供用水;雙流網球比賽場館,一種新型發電玻璃被用來為指示路標供電,這種碲化鎘發電玻璃,既可以透光,又能利用光照發電;高新體育中心綜合設置室內CO2濃度監控系統、與排風設備聯動的CO濃度監測裝置、過渡季節全新風運行等節能系統及設備,有效實現節約資源。二是讓建造更環保。采用標準化設計和裝配式技術,東安湖圖書館采用綠色裝配式鋼結構建造,鳳凰山體育場館采用裝配式3D懸浮式穿孔鋁板幕墻體系,實現鋁板在工廠內精確組裝,在現場裝配式吊裝安裝就位,減少建造過程中噪音、大氣污染和建筑垃圾的產生。東安湖體育場將正圓形體量分為88個標準單元,借助建筑工業化生產技術,實現結構和幕墻系統的標準化。
彰顯科技智能安全
科技創新是大運會場館設計建造的關鍵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設計讓建造更高效。一是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東安湖體育場頂部的亞洲最大彩釉玻璃屋面和國內最大環形吸聲天幕,采用了索膜結構屋蓋系統、穿孔鋁板外遮陽系統等新型技術,承載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陽神鳥”圖騰。二是強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運用。以鳳凰山體育中心為例,通過BIM建模,提前解決管線碰撞和標高需求,避免材料的浪費,同時還采用了索膜結構屋蓋系統、穿孔鋁板外遮陽系統、蒸壓輕質混凝土(ALC)條板隔墻系統等新型技術,達到保溫隔熱降噪、提高建筑壽命、增加舒適度等效果。三是賦能安全能力保障。開展大運會場館結構抗震、鋼屋蓋等專業結構性能分析;組織國內權威專家開展場館設計方案咨詢和特殊消防設計評審,指導建設、設計單位優化完善技術措施;在30余個場館實施170余項科技技術,為辦賽、參賽、觀賽提供安全支撐,為營城惠民貢獻科技力量。